索引号: | 14252436/2020-00026 | 信息分类: | 公安、安全、司法/司法 / 通知 |
发布机构: | 市司法局 | 发文日期: | 2020-07-15 |
文号: | 连司〔2020〕39号 | 主题词: | |
信息名称: | 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34125号提案的答复 | ||
内容概览: | |||
时效: | 有效 |
孙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防范企业经营法律风险的提案收悉,经与市中级法院、市工信局等协办单位研究协商,现答复如下:
一、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企业复产复工和转型升级面临异常严峻的形势,全市各级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和工信部门积极行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六稳”“六保”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通过落实“网格化+铁脚板”“线上+线下”“实体+网络”等务实举措,面向企业提供了“全科医生+专家指导”的精准法治体检、精准普法宣传、精准司法服务等,进一步畅通企业法治诉求和服务供给渠道。今年5月份,结合委员们关注的公共法律服务园区覆盖面不足、服务形式单一、涉企法律服务产品偏少等问题,市司法局提请市“两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宽渠道、完善制度、持续推进,进一步扩大公共法律服务的覆盖面、知晓率、首选率和满意度。明确提出两个阶段性目标,即到 2020 年底前,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覆盖,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知晓率、首选率、满意率进一步提升;到 2022 年底前,全面建成以实体平台为基础、网络平台为支撑、热线平台为补充的“三台融合” 发展的“全业务、全时空” 法律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与此同时,针对部署了加快完善服务平台体系、服务供给体系、服务质量体系、服务管理体系和法律援助工作体系、非诉讼纠纷解决工作体系“六大体系建设任务”,并进一步细化落实建设“10分钟法律援助圈”等一系列重点任务。
目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委员们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系统上下共同努力,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市级、6个县区、90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694个村居全部建立司法行政服务站并配备村居法律顾问;1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基本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其中徐圩经济开发区、赣榆经济开发区等4个园区建成实体服务中心,连云、海州等4个开发区与市直律师所签订法律服务协议,自贸区、灌云开发区等4个园区正在抓紧推进实体服务中心建设。通过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开展“法治体检”等一系列行之有效活动,有效解决企业管理人员不知法、不懂法等问题,解决侵害商业秘密、损害生态环境、群体劳动纠纷易发、企业法务把关不严等实际问题,帮助企业依法经营、依法治企、依法维权,大力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
二、充分发挥协同作战职能,进一步强化企业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企业防范经营法律风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各尽其责、通力协作、强力攻坚,扎实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实现按需普法、精准释法。
(一)深化“送法进企业”成效。近年来,按照全市“七五”普法部署安排,各级人民法院、司法局、工信局、城管局等部门围绕企业法治需求,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送法进企业”活动,取得良好成效。海州区法院开展“法进千企”专项行动,大力宣传诚信经营法律知识,对于民营企业慎用执行措施,给企业一次扭转经营危机的机会,以实际行动践行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的理念。东海县司法局结合水晶市场商户需求,在水晶小镇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供“面对面”法律服务。工信部门积极打造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提供“一站式”企业融资担保等服务,为8家“专精特新”企业,成功授信1.82亿元。
(二)积极畅通企业维权渠道。近年来,全市法院、司法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精神,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在全省率先成立首个非诉讼服务中心、人民法院诉讼与非诉讼对接中心,通过“诉与非诉”协同化解,进一步降低企业维权成本,帮助企业尽快走出维权困境。此外,市中级法院定期发布涉企典型案例与司法审判白皮书,在徐圩新区设立建设工程巡回法庭;市司法局组织法律服务团,主动对接连徐高铁等市重大工程项目,落实常态化对接服务机制,帮助企业建立调解员和网格员队伍、培训法务人才,得到市领导和企业的一致肯定。
(三)发挥行业协会职能作用。协会是企业相互交流、议事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凝聚企业家情感的重要纽带。近年来,市司法局紧密加强与工商联等部门协调沟通,联合印发了《进一步做好全市非公企业法律服务工作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按照企业自愿、经营需要的原则,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非公企业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组织法律服务团上门开展“法治体检”,帮助企业防范经营风险。海州区司法局积极创新服务载体,在区工商联挂牌成立民营企业法治护航中心,采取“组团+定制”服务模式,进一步强化法律服务供给,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三、切实履行优化营商职责,进一步营造护企助企的良好法治环境
(一)开展“法进千企”活动。近年来,全市两级法院全面深化“法进企业”专项行动成效,围绕精准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开展有影响的涉“一带一路”企业专项执行活动、依法保护涉企新型金融产品法律效力等16个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取得一定成效。市中级法院主要领导亲赴天明机械调研企业法治需求,有力推动“院企协作”平台机制建设。两级法院法官扎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经营现状及法律服务需求,全面建立对接联络机制,第一时间解答企业遇到的疑难法律问题,并提出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见和建议。连云区法院开展涉港口集团案件集中执行活动,帮助江苏新天际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落实强制执行措施,得到港口集团领导高度肯定。
(二)不断延伸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在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的基础上,市司法局结合乡镇产业布局和电商发展趋势,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并积极鼓励律师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设立分所(处),以点带面、以所带企,进一步提高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目前,东海水晶创意园、灌云东王集电商产业园等网红小镇基本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有效覆盖,并严格落实“统一接待、统一分流、统一协调、统一督办”工作要求,通过派驻、挂钩、订单服务等形式,为园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一站式”服务。
(三)不断强化涉企法律服务能力。市司法局定期开展公共法律服务“春风行动”“法援惠民生”等系列活动,组织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成立近40支“12348”法律服务队,积极深入园区、企业、工地开展涉企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开辟绿色援助通道、优化审批流程、拓展援助范围,对民营企业职工、在建项目农民工等群体提供“应援尽援、应援优援”服务,取得良好成效。2019年,在小化工整治的大背景下,“两灌”化工园区很多企业濒临倒闭,拖欠职工工资、保险等纠纷多发频发,灌南、灌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切实履职,主动参与涉企纠纷化解工作,灌南法律援助中心引导职工通过劳动仲裁调解、法院强制执行等渠道,为101名职工追回劳动报酬300余万元,该案获评2019年度省法律援助“十大好案例”。灌云东王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引导农民工通过诉讼调解,为卢某某等25名农民工追回劳动报酬近128万元,实现农民工群体的息访罢访,赢得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一致肯定。
(四)不断提高涉外法律服务水平。围绕市委市政府“一带一路”决策部署,市司法局积极引导公共法律服务机构聚焦新业态、拓宽服务新领域。目前,在江苏海洋大学建立了“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研究中心,在东海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涉外(巴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积极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研发法律服务产品、编制服务清单、提供定制服务,帮助企业化解专利商标、商业秘密、劳资管理、破产清算等法律风险,为助推我市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保驾护航。
四、加大基层督导督查力度,进一步助推港城企业高质发展
下一步,市中级法院、司法局、工信局将充分吸纳委员提出的重视发挥公司法务部门的职能作用、发生纠纷后法务部门及时跟进调解、协商处理各类矛盾、将案件处理与改进管理有机结合等六个方面的意见建议,聚焦工作短板弱项,认真开展一次“回头看”,进一步加大督查督导力度,确保涉企法律服务各项政策落实落地。同时,联合开展全市“法治企业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评比活动,通过树立一批典型,为广大企业如何做好依法管理、诚信经营和法治建设工作做出模范样板,持续推动经营管理与企业法治建设的深度融合。此外,市工信局将企业法治建设工作与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有机结合,从“法治企业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中选择成绩突出的企业申报“省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示范单位”,进一步加大典型培育,形成集群效应,助推港城企业高质发展。
最后,感谢孙玉委员一直以来对司法行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将勇挑重担、奋进有为,向党委政府、各位委员、基层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连云港市司法局
2020年7月15日